读书笔记——《设计心理学1》:一本读后让你思考如何开门的书

时间:2014-02-26 05:16:15   收藏:0   阅读:240

 

      由唐纳德A诺曼编写的《设计心理学》可谓是设计领域的一本必读经典,2013年年末有幸购入该书系列的3本,并抽空一一拜读。由于各种原因和个人行动力的薄弱,至今(2014/2/22)仍未读完最后一本。但总结工作却等不及了,否则记忆一点一点流逝就再难抓住思维中那一丝灵光了。

      其实在读这几本书之前,我已在coursera上参与了Human-computer Interface的学习,对设计的理解是:合理的外观和功能、符合用户需求、易于用户理解。虽然我没把这当成设计的全部,但当我阅读到诺曼博士对设计在心理学层面上的分析的时候,还是感受到了一波接一波的豁然感。

      设计是为人类服务的,是以用户为中心的。这是该书的中心,也是设计学的本质。既然涉及到了人,那么人类的心理就理所当然地对产品设计、活动设计等有所影响。而诺曼博士对心理学和设计学的结合性研究,确实对设计领域的人感悟很大。

      全书对“设计:以用户为中心”的含义是这样解释的: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,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重点。书本最后一章对全书做出了以下总结: 

 

1.化繁为简的七个原则

2.故意增加操作难度

3.设计的社会功能

        从羽毛笔、墨水到键盘、话筒。

 

 

      作者从糟糕的设计开始分析,得出易理解性和易实用性之所以重要的原因,进而从用户心理层面去剖析如何达到易理解性和易实用性,从产品的表象和概念模式,到用户的知识、理解方式和行为,再回到设计过程本身。通过这么一个顺序,使用户懂得分析产品,使设计者懂得分析用户,而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则贯穿整个主线。

        看完这本书后甚至连开门都会思考一下这个门设计的好坏。

 


 

附——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:

        运用正确的提示和标志(按钮的明暗、叹号),运用物体的可操作属性(裸露的转轴),运用各类限制条件(阻挡人类误入地下室的栏杆)   

        概念模式分三种:设计模式→系统表象←→用户模式。设计师通过系统表象向用户传达设计模式,用户在使用中通过与系统表象交流建立用户模式。

        自然匹配可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,比如无需记住哪个旋钮控制哪台电风扇,因为按钮位置和电风扇位置相对应。

 

原文:http://www.cnblogs.com/moi7/p/3567412.html

评论(0
© 2014 bubuko.com 版权所有 - 联系我们:wmxa8@hotmail.com
打开技术之扣,分享程序人生!